基層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石,是社會治理的深厚基礎。近年來,靜樂縣公安局大力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用心、用力、用情打造楓橋式社區(農村)警務,激活基層“神經末梢”,打好基層治理“平安結”。
“老干部坐診”釋放新動能
今年以來,靜樂縣公安局在前期社區警務室運行模式基礎上,因地制宜,劃片設置了65個農村警務室。為解決農村警務室警力不足、部分民輔警群眾工作能力欠缺的問題,在縣委、縣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靜樂縣公安局從退休的政法、鄉鎮干部中返聘14名口碑好、威望高的老同志充實到各農村警務室中。
這些老同志有豐富的工作經驗,更容易得到群眾的認可和支持;他們既會“法言法語”也會“家長里短”,既懂群眾工作也有化解手段,在處理和化解社會矛盾糾紛時,猶如有多年經驗的老中醫坐診把脈,能夠精準將“情理法”融合擇情處置。遇到難纏的矛盾糾紛時,利用社會優勢、經驗優勢、威望優勢,更能融合協調各方面力量,形成綜治合力,把矛盾的“死結”化為“活扣”。
在轄區派出所的帶領下,老同志們充分依托基層黨組織,整合各類綜合力量開展農村治理。他們將農村警務與基層治理深度融合,從而實現了矛盾聯調、問題聯治、工作聯動、平安聯創、服務聯辦。
警務微信群“細”處做文章
在楓橋式社區(農村)警務運行過程中,靜樂縣公安局組建了由縣委書記、縣長以及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在內的“靜樂縣楓橋式社區(農村)警務微信工作群”,使警務工作效能得到充分釋放。
細微之處見真章,最是小事暖民心。小康苑是全縣最大的移民小區,梅苑警務室得知小康苑一制衣公司諸多員工因照料放假在家的孩子無法前來務工,訂單無法按約完成后,主動介入,邀請暑期社會實踐大學生,協調社區提供活動場所,將職工家里無人照顧的孩子組織起來,既保證了企業訂單的圓滿完成,也解決了職工的后顧之憂。
工作中,警務室作為民事糾紛與治安糾紛調解的緩沖區,通過講政策、送法律、化矛盾,使一件件糾紛得以滿意調解;通過常態化開展所轄小區、沿街門店等“九小場所”巡邏檢查,牢牢守住社會基層治理的主陣地;通過警務微信群開展網上預警,不定期地將轄區治安狀況、預警提示發布,與群眾分享、互動,進一步擴大宣傳范圍,增進警民感情。
社區警務室自運行以來,共化解鄰里、家庭矛盾糾紛160余起;征集社情民意565條,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150余件,解決急難事65件,收到錦旗28面、感謝信127封以及愛心企業人士捐贈的警務巡邏車10輛。城區治安、刑事案件發案總數與往年同期相比下降了28.56%。
多方聯動解陳年紛爭
今年以來,靜樂縣公安局把18起信訪積案列入“清單式”重點關注,各警務室工作人員上門走訪,耐心說服,用心化解,目前已成功化解3起信訪積案,5起信訪積案上訪當事人息訴罷訴,信訪積案化解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果。
靜樂縣豐潤鎮步六社村與泊水村土地權屬爭議糾紛自1993年起久拖不決,且矛盾持續升溫。2014年,因農歷三月十八“拔花花”古廟會甚至引發械斗,致一人死亡。歷經多年,此案成了村里、鎮里、縣里極為難纏的積案。2023年,靜樂縣信訪局將此案移交給鵝城派出所,由鵝城派出所警務室返聘人員呂乃柱,組織豐潤鎮人民政府、縣國土資源局、豐潤派出所等部門開展調查化解工作。
工作中,以治安辦、警務室人員等組成的調查組沉穩應對,先后12次前往步六社村、泊水村,向當年修淤地壩工程負責人、技術人員以及時任鄉黨委、政府負責人等了解情況,對調解此案做到了底清數明。
今年5月8日,在縣委政法委組織的土地權屬調解會上,縣委相關領導親自坐鎮,最終雙方村委負責人握手言和,在調解書上簽字,次日按坐標點在爭議地里打了界樁。至此,這起長達31年的土地權屬不明糾紛塵埃落定。這也是靜樂縣國土歷史上解決的首例土地權屬事件,兩村老百姓無不拍手叫好,避免了因土地權屬不明糾紛升級轉化為“民轉刑、刑轉命”的可能性,更為兩村發展農村集體經濟打下了堅實基礎,收到了良好的社會效果和法律效果。
新征程上,靜樂縣公安局將繼續聚焦基層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不斷延伸社區(農村)警務觸角,全面提升社會面管控力、矛盾糾紛化解力、人民群眾服務力,推動基層治理難題“就地解決”,為社會穩定不斷提供靜樂實踐。
(趙麗 郝麗霞)
(責任編輯;梁艷)